为什么你的炒股水平比一般人高,钱却没有多赚?
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调查:某大学委员会要求高中考生根据多项标准做自我评估,结果发现,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高于平均水平,70%的人认为自己的领导力比一般人强,60%的人则认为自己在体育方面比一般人有优势。
简单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判断,除了某些极端的情况(比如100个人中,85个人考满分,15个人特别差),否则不可能85%的人比平均水平高。
类似的调查结果很多:超过80%的人认为他们的开车技术至少比一半以上的司机要好——难怪网上那么多“老司机”。
还有关于婚姻的调查:91%的妻子认为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食品采购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同意这一点。
这种“从好的方面评价自己”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的现象在股民中一定更普遍,因为股民是一个标准的“逆向选择”的群体,在“七亏二平一赚”的情况下,“七亏”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淘汰或者老老实实地定投指数基金了,留下来的,必然是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相信自己只是运气不佳,未来肯定能把亏的钱都赚回来的股民。
心理学家列出了三种 “自我服务偏见”的典型心态,每一种都可以在股民中找到代表。
第一种:将成功归功于努力,把失败归究于运气
在一些既靠运气又靠实力的活动中,比如考试、应聘、选举、投资等等,大部分人都有这种倾向:成功了,证明自己很牛逼;失败了,怪运气咯。
最典型的心态是大熊市不敢看“帐户总资产数”,牛市天天数自己赚了多少钱。
以前看过一项调查,发现股民往往更容易记住自己的那些“经典战绩”,以此鼓励自己。
想知道自己是“真牛”还是“自以为牛”,办法很简单,把三年的成交单一笔笔的排下来,计算一下胜率(赢亏笔数的比例)和赢亏比(单笔平均收益与亏损之比)这两个指标。
你会发现,你炒股的时间越长,那些“经典战绩”对你的总盈利影响越微不足道,而那些被你遗忘的小赢小亏的单子,积累起来,才决定了你的真实收益。
克服这种心态的方法就是分析数据。“胜率”和“赢亏比”是分析投资系统的基本指标,前者考验的是选股能力,后者要靠交易能力。数据不会骗人,人的运气不可能连坏三年,通常高手都是稳住一个指标,然后在另一个指标上赚钱。
如果你的“胜率”和“赢亏比”同时出了问题,说明你的投资系统有问题,水平再高、投资经验再丰富也救不了你。
第二种:过度乐观,只看收益,无视风险股价如果能冲破前期高点,向上的空间就打开了……
新产能上马后,营收可以直接翻一番,利润暴增400%……
主力持股成本那么高,只能继续往上做……
这些判断是不是很眼熟?
最典型的例子是研究机构的研报,我在上一篇《新手的致命亏损,总是在“不确定”的机会上盲目重仓》中讲过一份研报的诞生,通常基于一两个重要的假设,产生几个增长的逻辑:涨价、产能扩张、新产品、新客户,然后按照理想的情况给出未来业绩预测和目标价。
但扩大产能,有下游需求萎缩,打价格战的风险;新产品失败有开发失败卖不出去的风险;新客户有开拓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所以一份研报,除了增长的逻辑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最后的风险提示,根据我的经验,80%的业绩预测最后要打个八折,而80%的风险提示或多或少都会成真。
但这个最重要的风险提示,通常只有一两句话一带而过,大部分研报给人的感觉都是“形势一片大好,股价现在不高”。
卖方研究员只能靠推荐股票赚钱,过度乐观也可以理解,但我们买股票如果也是只看“前景”,不看“风险”,就是盲目乐观了。
克服这个心态,一是靠计算,二是要有B计划。
一支股票,能不能买要看确定性,什么时候买要计算风险收益比——看看目前的价位,向上的空间有多大,向下的空间有多大,向上的空间至少是向下空间的1.5倍,才是一个好价格。
B计划就是在你买入之前,要有“如果事情没有按你想象的方向发展”时的方案。
B计划对于趋势交易者很简单,就是止损;但对于价值投资者就复杂的多,要求我们根据“不确定程度”、“仓位”、“市场风格”、“估值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权衡,再决定下一步操作。
从投资系统的角度讲,计算风险收益比是为了提高“胜率”,B计划是为了不让亏损交易影响“盈亏比”——“投资心态”不能是玄学,一定要变成具体的技术问题去分析解决。
第三种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是个例外
虽然80%打板的都是亏损货,但我就是那20%中的一个
这种题材炒作的机会,一般人很难把握,但我没问题
暴涨必有暴跌,但暴跌之前,我还能再捞一把
事实上,越是经验丰富的人,越容易在阴沟里翻船。“善泳者溺于水”背后的原理是,失败的概率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一定会遭受概率惩罚。这在一波主题炒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大家真的相信那么“黑科技”吗?大家真的相信那些公司有“工业大麻”吗?不是,大家都知道这是“击鼓传花”的游戏,知道是在博傻,只是赌自己不是“买单”的那个人,在赌自己止损的意志与速度。
主题炒作的投资者最喜欢引用索罗斯的名言:“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实际上,它隐含的意思是说:别人都是真傻,只有我是装傻。
但实际上,一波题材股的炒作,如果进来的人都是抱着收割韭菜的心理,结果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韭菜,最后的结果就是拿刀互砍,变成了赌大小的游戏。
克服这个心态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要参与这类博傻游戏。因为一旦养成这个习惯,你赚的钱十有八九是拿不走的。
三种更奇怪的心态
“自我服务偏见”并不只是盲目乐观、自高自大,它还会推演出一些更奇怪的心态:
第一种:不合理的预期
你自认炒股水平比别人高,并且还特别理性,只要求年化20%,每年悠笃笃地完成。
可最近大牛市,你发现邻居家的王二傻子赚得比你多,一聊,你找到原因了:人家加了五倍的杠杆了,人家天天追板了,人家炒股从来不看基本面……
是啊,既然你的水平那么高,怎么能被王二傻子比下去呢?为什么要死守20%的收益呢?一辈子能遇上几次大牛市啊?
结果等你进来,这个“击鼓传花”游戏刚好结束。
真相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投资系统跟利润目标是相关的,一旦追求更高的收益率,投资系统就被破坏了,收益反而不如从前。。
第二种:乱认股神
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的炒股水平比一般人强,所以,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强太多的真凭实据,比如网上有人晒超牛的“交割单”,他们会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这个人是股神啊。他根本不是人,我仍然比别人都牛。
所以呢?
既然遇到的是“神”,当然无脑相信,股神的小密圈,买买买,股神的荐股,买买买。
可亏了怎么办?
——骗子,这个人是个骗子。我就说还是要相信自己炒股水平吧。
相信有股神的人,通常认知总在两个极端摇摆,而且自我感觉也不会太差。
第三种:阴谋论
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的炒股水平比一般人强,所以,面对自己亏损的真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投资系统有问题,他们会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跟自己作对。
这就是“阴谋论”。
而最经典的“阴谋论”,就是庄家控盘。
也许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做庄”是最主流的炒作模式,“跟庄”也是散户最主要的赢利模式,但十几年后的今天,庄股已经很少了。
“自我服务偏见”之所以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因为每一个人都渴望自我证实,渴望提升自我形象。在我们遇到挫折时,“自我服务偏见”能够提供一种“自我保护”,帮我们重建自尊,摆脱沮丧甚至抑郁的情绪。
但也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无法认清自己投资方法上的缺陷,无法提升投资水平。
二十多年的投资生涯中,我加入过无数的股票群,遇到过各种风格的股友,在我看来,95%的个人投资者入市一两年后,水平都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能不能早日认清这一点,理性地分析自己投资方法,建立更适合自己的投资系统。
这才决定了你最终的收益水平。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