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持仓是什么意思 机构持仓和主力持仓
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指一些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国家或团体设立的退休基金等组织。机构投
机构持仓指的是机构投资者买入股票并持有。
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指一些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国家或团体设立的退休基金等组织。机构投资者的性质与个人投资者不同,在投资来源、投资目标、投资方向等方面都与个人投资者有很大差别。
持仓:在实物交割或者现金交割到期之前,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和个人意愿,自愿地决定买入或卖出期货合约。而投资者(做多或做空)没有作交割月份和数量相等的逆向操作(卖出或买入),持有期货合约,则称之为“持仓”。在黄金等商品期货操作中,无论是买还是卖,凡是新建头寸都叫建仓。操作者建仓之后手中就持有头寸,这就叫持仓。
机构持仓比重:是机构持有股票市值与总资金的比例。假如目前帐户内有10万元钱和价值3万元的股票,那仓位就叫轻仓(也就是三分之一仓位)。
机构持有比例:是指机构持该股股数占该股总股数或流通股数的比例,如流通股是2000万,而机构持有1200万,就是60%(高度控股)。
机构持仓数据
股票价格的产生来源于交易行为,可跟踪机构投资者的买卖动作来获取间接信息。基于上市公司和基金财报,倒推出不同机构的持仓数据,在考虑数据发布时间和数据维度的前提下,可对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主要是投资评价和跟踪策略两个方面。
投资者行为评价
假设持仓是一个闭环数据,并可在报告期结束交易,从选股和择时方面估算机构投资者的行为。选股方面,不同机构相对于沪深300均有超额收益,其中以QFII、基金和券商为最,三者持仓风格相对稳定。但对于机构整体,持仓市值越高的股票收益反而越低。择时方面,不同机构差异并不明显,QFII和银行相对更具优势。机构整体择时超额收益为8.05%,相对选股表现更为显著。
机构跟踪策略
跟踪策略强调在数据发布之后交易,主要从存量逻辑和增量逻辑两个角度考虑。
存量逻辑考虑机构的当期持仓,从侧面反映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所有不同类型机构持仓跟踪策略都能跑赢沪深300,QFII、保险和基金的跟踪更具效果,尤其近三年,其中QFII连续11年获取正向超额。分组来看,持股市值越小、持有机构数越少、总股本比例越高,跟踪策略表现越好,同机构抛压和持仓稳定性有关。
增量逻辑认为机构增仓之后可能会延续趋势,有进一步的加仓行为,主要从机构持仓数量增幅和总股本占比增量来定义。相对于当期持仓的存量逻辑,增量带来的收益并不突出。但从分组结果来看,无论是机构持仓还是总股本占比,增仓越多的公司,表现越好。
选股评价
逻辑分析与维度选择
选股方面的评价其实主要在于衡量机构相对于市场是否有稳定的超额以及不同机构之间是否存在不同的选股特性。
在测算方面,由于数据维度比较多,在此从逻辑角度出发,对数据的维度进行进一步筛选和简化。
交易维度:由于最终的目的是对机构进行评价,因而不需要考虑到是否利用到未来数据,交易时间点分别为期末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即12月31日、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之后买入交易。
权重方式:每个机构的投资风格不一致,因而就算是相同股票池,权重也有所偏颇,在权重设置上,以机构持有的股票市值为权重进行加权。
机构类型、指标类型、筛选方式和分组标准:机构分为六大机构和所有机构,对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若是前六大机构,则分别测算(不分组,按照机构全部持仓来测算),若是所有机构,可根据持有市值绝对量分组来看,以此印证是否持有越多,收益越好。
不同机构表现
首先测算不同机构的持仓表现,回测区间为200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从净值来看,不同机构类型相对于沪深300都能有差额收益,但差别不是很大。
从收益角度,六大机构中,超额收益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QFII、基金、券商、社保、银行和保险,但是在风险控制上,仅QFII回撤较低,主要原因在于QFII大量持有银行类股票,QFII、基金、券商等机构夏普比率、信息比率较高,同时三者持有风格比较稳定,可以作为跟踪的对象。
机构分组表现
机构分组表现倾向于识别机构在什么情况下更为有效,是否机构持有市值更多,收益就会更好。
总体来说,机构持仓还是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年化超额6.19%,仅2006年和2017年未获取超额收益,只有四年最大回撤超过基准。
但并非机构持股市值越高,收益越好。从分组表现来看,随着持有市值越多,收益反而下行(所有分组均采取降序排列),可能与持仓过多存在一定的抛压有关。
择时评价
逻辑分析与维度选择
择时评价在选股层面更进一层,刻画机构仓位控制的能力。
同选股评价维度相比差别并不大,仅在指标方式上由绝对值变成了相对量,即若相对量为正,则买入,反之则平仓。或者说将资金设置为,仅买入那些持股数量有增加的股票,若所有股票均为减仓,则平仓。
不同机构表现
从结果来看,择时方面的表现相比选股更胜一筹,机构整体超额收益为8.05%,但不同机构之间差异不明显,其中QFII和银行无论是收益角度还是风险角度都表现更具优势。
机构投资者跟踪策略
分析思路
实际上,前一部分的评价只能大概分析下不同机构的投资行为,但如果涉及选股择时层次,依据机构持仓设置真实策略,则需要观测不同机构的跟踪表现,这也是本报告的主要研究目的。
数据最晚都在报告期期末公布,所以每次都只能在4月30日、8月31日以及10月31日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买入。而基金在半年报和年报的时候会公布全部持仓,所以基金可单独测算,半年调仓时在4月30日、8月31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交易。
跟踪策略获取的信息相对滞后,且交易非常低频,但是仍可能有一些机会。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持仓方面风格可能更加稳定,偏好一些长期的、业绩比较确定的股票,其中保险、社保和银行可能会更加稳健,在集中大平台、大人力物力的优势之后,其投资可能会更具专业性。
而跟踪的逻辑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存量逻辑和增量逻辑。
存量的意义在于机构在这一期有持仓,那么股票长期来看可能表现不错。一方面,股票若能够被机构持有,那么从侧面代表该股票的基本面都还尚可,从侧面反映出股票的投资价值来;另一方面,机构的持仓风格相对稳定,尤其是前十大持仓,这类股票的价格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
增量是指机构当期持仓相比上一次持仓有增加,可能体现在持股数量、持股机构数、持股占总股本比例流通市值比例等。该加仓行为代表机构在长期看好该股票的基础上,认为该有进一步的机会。在这种趋势下,机构可能会持续加仓,股票可能有一定的上涨空间,这时候跟踪其持仓显得更有意义。
存量逻辑
逻辑框架
按照存量逻辑,主要考虑当期持仓。在原有的机构类型、指标类型、筛选方式、分组数量、交易时间和加权方式等六个维度上,筛选方式、分组数量、加权方式(按持有市值加权)、交易时间已经确定,仅需分析机构类型和指标类型两个维度,前者包括不同机构,后者则包含持股数量、持股市值、持股公司数、总股本比例和流通市值占比等。
按照前面一部分评价机构表现类似的测算方式,将机构分为六大机构和所有机构来测算,分别从机构角度和增强指标两方面来研究相关结论。
六大机构主要用于机构之间的比较,观测跟踪什么机构的总体表现会更好,哪类机构的持仓风格更为稳定,更值得追踪。在测算时,基金的半年调仓单独列出来。
而研究所有机构的目的在于测算跟踪机构是否能够稳定地获取超额收益,分年表现如何,且越受机构资金青睐的公司是否在后期表现得更好,主要从持股市值、持股机构数量以及占总股本占比三个角度考虑。
测算区间定义为2005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23日。
不同机构跟踪表现
首先测算不同机构的跟踪表现。
从净值表现来看,所有机构均能跑赢沪深300,但收益在逐渐分化。
具体而言,QFII的跟踪表现最好,尤其是近三年。收益方面,QFII、保险、基金和券商相对较高,风险方面,则是社保、QFII和银行控制得最好。从夏普比率和信息比率来看,QFII、保险和基金更值得追踪,可能持有风格相对更为稳定或其选择的股票更具有长期的投资价值。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